2023年4月30日,Betway必威西汉姆联“诠释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二期)”第一讲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华东师大诠释学研究所、“中国诠释学”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华东师大涵静书院和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共同举办,从属于“Betway必威西汉姆联知名学者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学的异同与交融”,主讲人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讲座由Betway必威西汉姆联潘德荣教授主持,众多师生于线上共同参与、讨论。
讲座以“本体”概念为核心展开,讲座伊始,成中英教授提出“中国诠释学之问”,他指出,关于中国诠释学,还没有相对完善的界定,为了提高中国诠释学对“诠释”概念的自觉性,需要对这一概念进行历史的回顾。成教授在分析诠释与本体之关系的基础上,严格区分“解释”与“诠释”,他指出,解释是说明已经成型的现象、推敲其背后原因的活动,而诠释是探求意义、追求价值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寻找新的意义,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接下来,成中英教授对意义的发生进行了分析。“意义”具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即meaning和significance,后者指向对真理的追求、对价值的探讨以及行动的采取,这是诠释的主要内涵,诠释是一个“呈现-描述-说明-整合-创新”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用语言表达新发现的意义。在此,成中英教授强调,他所要澄清的中国诠释学研究中的第一个误导,即是将诠释与解释混为一谈,诠释的概念离不开语言和文本,但又不能局限于此。
成中英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出现的第二个误导是将诠释和经典诠释混为一谈。诠释是一个针对外在世界的独立思维活动,而世界本身是现象而非文本,就中国哲学“本立而道生”的思想而言,这其中包含着“现象发生-形成道-形成物或人”的过程,从“有本有原”的发生过程达到具体的存在体,这就是本体化的现象,而诠释是本体性的认知。经典诠释是在本体化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因而要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理解经典。以易经文本为例,易经诠释占卜文本,六十四卦基于观察和沉思本体宇宙观,建立了一种文化体系,由此产生文本。这表明,文本的产生乃是基于观察和沉思,经典文本来自对天地万物和自我的观察与沉思,对现实有深刻的反映。文本的经典化是一个创造意义、规范意义的过程。在此,成中英教授对比了狭义化、封闭性经典诠释与开放性、创造性的经典诠释,他认为前者没有从身体力行的角度理解“诠释”的重要性,进而强调,要回到本体性的诠释。成中英教授将本体与诠释的关系总结为:本体就是诠释,诠释就是本体,了解本体就是了解其中包含的诠释的视角活动,而视角活动必须透出与本体的关系,这是一种“自本体”与“对本体”的循环一体。
最后,成中英教授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检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得出要“循回地回到本体”的结论。在讨论环节,他对听众的提问一一进行了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学术交流互动中圆满结束。
(撰稿:吴育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