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规范讲座第3讲“从评价论证的相对性来看逻辑系统的选择问题”线上举办
2022-10-12


2022109日,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逻辑与规范讲座第3讲“从评价论证的相对性来看逻辑系统的选择问题”在线上举行。报告人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苏庆辉教授,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逻辑与规范研究中心张留华教授主持。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晋荣东教授、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贾国恒副教授、中山大学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谢耘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荣立武副教授等老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本次讲座。

苏庆辉老师的报告大体分为两个部分,先从目前国际上对于“逻辑反例外论”的一些主流成果、研究范式和分歧等引入“逻辑系统的选择问题”,然后从评价论证的相对性提出他个人对于逻辑系统选择问题的看法。

在第一部分,苏老师先介绍了逻辑反例外论的产生。在《哲学的哲学》中,Timothy Williamson首先提及了例外论(exceptionalism),并论证支持了哲学反例外论,类似的想法被推广到哲学逻辑上,衍生出了逻辑反例外主义(logical anti-exceptionalism)。

接着苏老师介绍了逻辑反例外主义中分歧。从弗雷格出版《概念文字》之后,逻辑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各种逻辑系统被发展出来并运用到各个领域。在面对理论选择问题时,WilliamsonPriest都诉诸于最佳解释理论(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Abduction),但他们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Williamson认为最佳解释理论支持的是经典逻辑,而Priest则认为最佳解释理论支持的是非经典逻辑。

然后苏老师介绍了Thomassen HjortlandWilliamson支持经典逻辑的论证的还原以及反驳。Hjortland指出Williamson的论证最多只能为经典推理提供辩护,若他想要为经典逻辑提供辩护则需要提供另外的独立论证。Hjortland本人认为,我们可以在经典逻辑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得到一个弱化的逻辑理论,然后相对不同的语言部分,挑选出不同的模型来做出有效性判定。

在第二部分中,苏老师则提出了他自己的主张:从评价论证的相对性出发,我们应该抱持一种逻辑相对论的观点:对相关现象的正确逻辑关系解释是相对于某些因素的。他认为,这种逻辑相对论是一种逻辑一元论。按照这个定义,不管是Priest的理论内多元论、BeallRestall的有效性多元论、抑或是Hjortland的理论外多元论都可以被看作是逻辑相对论。他尝试论证,即使不使用最佳解释理论去进行逻辑理论的选择,逻辑相对论仍然可以说明逻辑理论的后验性,从而支持逻辑反例外论。

报告会最后阶段,多位老师就报告中的一些内容与苏庆辉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张留华老师提问:为什么苏老师可以把逻辑相对论称作是一种一元论?因为即使按照苏老师所说我们是根据特定论证实践中的一些参数来唯一地选择一种逻辑理论或者有效性,不同的逻辑学家对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参数事实上常常是存在分歧的,只要这种分歧一直存在,逻辑多元论就会一直存在。

苏老师认为参数的选择是形而上或者元语言的问题,他所想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要把关注重点转移到参数上面,而不应该放在逻辑理论上面。他表示自己思考逻辑多元论的问题已久,但始终认为“逻辑多元论”是一个不清楚的概念,如果把逻辑多元论当作是对某个论证有效性判定的多种可能的话,似乎就只是一种表面分歧,而他希望哲学上能够讨论的是实质分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他自认为是一个稳健(robust)的逻辑一元论者。如果不想要逻辑研究变成一种表面分歧,就应该要坚持逻辑相对论。

然后谢耘老师提问:在苏老师提及的另一篇文章中,他把推理作为一种言语行动,这个时候他似乎是不那么关注推理的有效性的,而在本次报告中,当回到逻辑理论的时候似乎又要关注逻辑的有效性,这中间是不是存在一些张力?

苏老师回答,目前这两者在技术上可能确实是有不连续的地方,但他认为二者应该是相关的。

接着晋荣东老师提问:前面张老师的提问是理论层面的问题,而苏老师的回答却是在实例层面做回答,这个过程中是不是存在层次上的混淆?另外,为什么通过论证评价的相对性就可以说明逻辑是后验的,从而支持逻辑反例外论?因为论证评价的相对性同样也可以诉诸于先验。

苏老师回答,在理论层次方面他所想要表达的是多元论与相对论是一种元理论层次的区分,他的重点是我们要从一种元视角出发去看问题。另外,苏老师认为如果把“先验”和“后验”当作是一对互相否定的概念,那么如果我们证明了“后验”,那自然也就否定了“先验”,同时苏老师也认为我们事实上很难在论证实践中找到先验的东西。

然后荣立武老师也进行了发言,他表示希望为苏老师的立场提供一些支持。他说传统上我们总是从“先验”、“必然”这样一些概念出发来建构逻辑理论,然后建构逻辑系统,当经典逻辑遇到困难我们就转向非经典逻辑,但是P.Grice提出我们要反转逻辑的建构方向,因为逻辑也许并不是先验的,逻辑是从推理中产生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把逻辑系统或者前理论的东西放在前面,它们才是起源。也就是说,我们不再以先验、必然来考察逻辑,像苏老师提出的从言语行动和推理系统出发来考察逻辑理论就是在实现这样一种反转。

张老师表示:谈到逻辑时可以有“逻辑理论”和“逻辑现象”的区分,荣老师和苏老师的主张就是说要先从“逻辑现象”出发,但是逻辑的“现象”(或data)到底是什么?只是论证实践吗?这种“现象”的捕捉也很麻烦。

苏老师最后澄清:他认为逻辑的现象就是实际的论证和推理。各种逻辑系统本身只是数学模型,不是“逻辑现象”,跟推理相关的言语行为才是“逻辑现象”,因为它们始终跟实际的目的相关联。

会议在参会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杨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