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新声”博士后讲座系列(一)
2022-10-04

万物感应与宇宙同情——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宇宙论中的自然现象

Resonance, Sympathy, and the use of Natural Correspondences in Philosophical Argument

A Comparison of Greco-Roman and Early Chinese Sources

2022929日,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哲学新声”博士后讲座系列第一讲在闵行校区人文楼2102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博士后戴佳腾(Jordan Palmer Davis)主讲“万物感应与宇宙同情——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宇宙论中的自然现象”,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刘梁剑教授担任评议人。四川大学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梁中和教授、复旦大学张靖杰老师、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苟东锋副教授等老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此次讲座。

讲座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斯多亚学派的宇宙论以及宇宙同情论”;“战国以及两汉时期主要宇宙论概念以及关于‘感应’的方法论问题”;“宇宙同情与自然现象:古希腊的论证方式”;“同类相感与自然现象:中国早期文献的论证方式”和“对当代研究的反思”。

戴老师讨论了斯多亚学派的宇宙论。斯多亚学派的宇宙论与其伦理学直接相关。宇宙充满一种无处不在的“气”,“气”和质料混合在一起,构成各种具体事物。宇宙本身存在合理秩序,一切事物因为神性之“气”的贯穿,都有其合理性,万物不断互动,各种因果链条交织。总得来说,宇宙是包含一切的统一体,一切由理性贯穿,交织在一起,因而也都具有因果关系。没有事物能够从整体中剥离开来。斯多亚学派的宇宙论思想表现出明显的整体论思维,强调宇宙的整体性是宇宙论其他因素的前提。

第二部分,戴老师论述了中国宇宙论的基本特点。与斯多亚十分相似地,中国宇宙论也以气来解释不同的自然和生理现象,气的两种状态分别表现为动态的“阳”和被动的“阴”。到了汉代,气则被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每一种气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事物根据其所构成的气被分为不同的类。现当代西方学术界强调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整体论与有机论的特点,整体论和统一性则涉及到“感应”的问题。在戴老师看来,尽管中国先秦至汉代的文献中并未直接出现“感应”这一术语,但存在许多例如“同类相动”等术语和“感应”具有类似的含义。在他看来,术语比较的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是关键性的,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中西思想之间的差别。

第三部分,戴老师阐释了斯多亚学派以自然现象展开的哲学论证。他指出,斯多亚学派论证的哲学目的是要通过各种例子证明,宇宙是统一的,同情是存在的,宇宙的一切是天赐的,都在神的管控之下。这些论证与其哲学体系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第四部分,戴老师强调要关注中国哲学中自然现象证明。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本中提出的论证与斯多亚学派是相似的。然而,通过对《荀子》、《老子河上公章句》和《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等诸多段落的分析,戴老师指出,其中并不包含宇宙论的论争,同时也看不到关于整体论和有机论的论述。就其论证目的而言,这些例子试图表明,某种行为会招致相应的结果,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招来和自己“同类”的人。据此,可以说中国古代“感应”现象的哲学目的以及细节与斯多亚学派的“同情”,以及当代研究关于“感应”的讨论有实质性区别。

第五部分,戴老师反思了自李约瑟以降,西方学者将“整体论”、“有机论”和“感应”作为中国宇宙论核心概念的观点。通过对以Michael NylanSor-Hoon Tan等学者观点的分析,戴老师指出,当代西方学者在论述中国的整体论、有机论等概念时,往往通过某种西方意识的投射去理解中国思想。通过更深入的比较和分析,中国部分思想家也许不是整体论者,中国的“整体论”跟西方眼里的整体论或许是完全不同的。

在评议环节,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刘梁剑教授指出,戴佳腾老师的报告就其方法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关于中国传统宇宙论与斯多亚式宇宙论之间的差别,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梳理。此外,刘老师也提到“同情”在现代语境下往往导向伦理学或情感的讨论,是否有更好的翻译方式,例如“同感”相对更为中性,可能更符合希腊人的用法,而关注到斯多亚的解释,“感通”一词作为“sympathy”可能更为合适。

四川大学梁中和教授提出,“感应”被作为一个词,而非“感”和“应”两个概念,是值得商榷的。此外,既然斯多亚学派对于情感持否定态度,认为情感是一种扰动或错误的判断,那么从其情感理论出发,重新思考“感应”问题,可能会有新的内容。不仅如此,以“感应”为切口,梁老师认为,上述研究或许可以进一步延伸至儒家与斯多亚学派情感理论的比较。

复旦大学张靖杰老师则认为,上述研究试图消解以往中国哲学研究中对宇宙论和感应理论的既有成见,但是以董仲舒为例,其思想中仍然包含某种“感应”的思维。张老师强调对于“感”的研究需要重视《周易》的咸卦,并分疏“自觉”和“非自觉”的整体论思考。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苟东锋副教授则从先秦名家的“类同”思想出发,对“天人感应”的思想进行分析,指出除了从“感应”出发以外,还可以多维度理解“天人”关系。最后,戴老师就上述评议问题做了回应,并与参会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