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主讲“王船山体用论要义”
2022-08-31


田丰主讲“王船山体用论要义”


202282919:00,由中华孔子学会船山学研究委员会、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的船山论坛第2讲如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天津社会科学院的田丰副教授以“王船山‘体用论要义:天人、经史与工夫”为主题,对王船山的“体用论”思想作了简洁而深入的学术讲座。上海师范大学邓辉教授、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刘梁剑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江求流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陈炎副教授和山东大学段重阳博士参与与谈,陈赟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田丰老师从“体用”之古义出发,指出“体用”之义不局限在“本体—功用”的维度上,而是具有更宽泛特点的思维范式。从其字义流变的角度来看,“体用”二者始终存在不断产生的矛盾与张力,它们在相互解释、生成与变化的过程中逐渐耦合为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范式。船山以“体用相生”为特点的“体用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对“体用”古义的回返。“体”乃宇宙一气之大全,是整全之纯;“用”为此全体之大化流行,是局域之杂。二者相函相生、须臾不离,使得“生成”与“流行”合二为一,强调“本体”不离乎“现象”,内在于“现象”而对事物有规定作用。船山的“体用论”以“全体之隐显”破“有无之分裂”,有力地解构了佛老“不随境而迁”之“无”的超越性本体结构。

王船山的“体用相生”思想又进一步延伸入他对“天人之辨”的独特理解之中。田丰教授认为,船山的“天人之辨”依次批判了象数之学以一套预设或构造的观念来解释和预测大化流行、佛老之说以天代人或以人同天造成的天人同构倾向,以及宋明理学认为“天人同体”并模糊“天人之限”进而导致人僭越于天的可能。在船山看来,这些理解都忽视了天德和人德的差异,人性的先天本体和天之体都是超越性本体,故而工夫论变成一个外在的形式,人复于天之后工夫即可停止。船山则提出“性日生日成”之说,以“生生之谓性”取代“生之谓性”,认为“人性”之“体”非一成之物,需要时时工夫。不过,田丰教授也指出,仅从“体”的角度来看,船山的说法可能会造成人性的道德性减弱,并且难以说明为何人性为善,犬马牛之性不为善等问题。而从“用”的角度来看,“生生之性”需显著于一隅之体以发其用。人德在于对天德之“继”,而善恶的分野正值于此天人相续之际,能承继天地健顺之良能,使之在人的世界保持生生之义者为善;此生机之间断或阻滞即为恶。

田丰老师进一步指出,船山“体用相生”的“体用论”范式意味着人事善恶的判断不能依凭于无历史性和无生成性的“先天本体”,而应该根植于历史性的经权关系中。宋明道学中,特别是朱子的形上本体思路使得“经”的经典文本意义及其与实践互动的诠释意义被削弱,强化了“不易之定理”的本体意义,而“定理”在境遇中合宜的运用即为“权”。船山对“经”的理解则既有名词意义上的“已成之经”,又有动词意义上人对境遇的理解、分析、判断、权衡的综合性统一,偏向动态的境遇性实践。这意味着,经典需要在伦理、政治和历史中不断体用相生而扩充,才能历史和实践的诠释循环中自我生成。

体用论”范式下对经典意义的新诠释最后一定会影响对历史和道统的叙事。道不是外在于历史的某种本体或与主体相对的客体对象,也不是内在于主体的先天本体;而是一个民族在其自身的历史性发展过程中,不断向自己的源头获得更多丰富性的历程本身。历史使得道统得以绵延,道统使历史获得意义,两者根本上是个统一体,也就是道体与历史的体用相生。因而,只有将历史视为意义本身的生成过程,道统说才可能真正地内在于历史并获得其历史性。船山所做的是将这个循环结构重新植根于经典与传统中,将心性之学、经学诠释学、史学以及工夫论熔铸一体,并最终让儒者之统回归到坚实的大地。

在与谈环节,邓辉教授和陈焱副教授首先从船山学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邓辉教授认为田丰教授是以体用为核心和方法解船山学,贯穿天--史三个层面。在“体用相生”的问题上,邓教授认为可以从“體”字的考据入手,结合《周易》“易无体”的思想进行阐发,强调“生”在中国哲学的视域中的发生义;心性论层面“际”的维度并不是断裂而是绵延和整全的延续;而在经权、历史观的层面,认为田丰教授将工夫上升为一种本体和文明方法论,对这一问题有新的开拓性进展。陈焱副教授认为,在船山“性日生日成”的命题之下,圣人的地位是模糊的,并就船山会如何回应这个问题提出疑问。

刘梁剑教授则从船山思想的现代价值角度做出评议。刘梁剑教授认为“体用相生”思想意味着历史性的展开,而这一过程如何发生仍是一个重要问题,可以深入挖掘关于人在其中参与的维度;在气本论的问题上,气本论某种意义上也是气用论,是一种反实体论,其生成的依据仍是一个难题;就气和心的关系问题,船山对“心”的引入开启了一种觉知的面向,彰显了人的特殊地位和自觉作用。此外,“经”既是名词也是动词,除理解、分析、判断、权衡外,可能还有抉择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许能够从船山思想中汲取回应目前诸多时代问题的资源。

江求流副教授从朱子学的角度比照船山的论述,认为“性日生日成”是对宋儒天人同构倾向的批判,类似于现代哲学“存在先于本质”,但是同样可能导致新的思想问题。江教授指出船山的人性论基于天道观理解,虚化的天道可能意味着人性论的虚化和道德性内涵的弱化,继而导致工夫论的弱化和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朱子的王霸义利之辨考虑了复性工夫论的落实,要求政治主体接续道统,朱子与阳明的工夫论与其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关联到一起,实际上落实了《大学》的修身观念,而船山可能缺少对政治主体的要求。

段重阳博士从理学家的角度提出,船山“体用论”的特色在于对全体的整全把握。“体”为所有物的同一性,即是物的生生之理;“用”则是对事物发用的同一性的把握,即是健顺之德。由用生体的维度是通常理学家所不重视的,而船山则尤为强调在不同事物的变化之中去把握事物的健顺之德。

在会议最后,田丰教授就上述各位与谈人不同角度的看法一一作出回应,并与在线的听众进行思想交流。主持人陈赟教授最后进行总结。尽管大家对船山与体用论的理解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出发点,但这正是道体无尽的表现。中国传统的一致百虑、同归殊途之学,表现为一种开放性、包容性,能够承载一切真诚观点与人格形态的圆教模型。船山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思想宝库,不同的解释视角以及相异的观点存在,不仅是船山思想丰富性之表现,同时也是由于我们将自己的时代问题与关切带入到解释中,由此而有了思想本身的跨世代的交通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