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6日下午三点,青少年哲学戏剧系列活动之公开课在西岸美术馆B1多功能厅举行。公开课以跨界对谈的形式展开。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系主任、华东师大中国智慧研究院哲学教育研修中心主任刘梁剑教授和中国心理学会艺术治疗学组副组长、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彭勇文作为对谈嘉宾,围绕哲学、戏剧、教育三个关键词,从什么是哲学、戏剧,哲学和戏剧如何打开教育,戏剧之于中学生的教育意义,以及艺术治疗和哲学治疗的可能性等话题展开对谈。公开课由Betway必威西汉姆联中国智慧研究院哲学教育研修中心哲学戏剧项目负责人何雨洋主持。
哲学和戏剧究竟是什么?就哲学而言,大众普遍认为哲学是一种内敛的,基于对世界的感受而获得观念的一种活动,而戏剧则相对是一种外显的行为表现。两位老师首先就这个问题给出了基于专业的回答。
刘梁剑老师指出,哲学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思考,重要的是它取之日用之中,而又将观念的作用展现、融入于世界之中,由内敛而外显,由观念而做事。彭勇文老师分别从英文解释和字形上对戏剧进行了解释。戏剧,是drama也是theater。Drama的词源是“do”,说明戏剧的核心在于行动;theater的词源是“see”,意味着戏剧的意义在于观看,帮助人们看清楚自己、他人和社会。“戏”的繁体字包含“虚”与“戈”两部分,代表着戏剧是在虚构环境中表现人类的矛盾和冲突。冲突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
接着,主持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何为人类表演学?”彭勇文老师解释道:“从戏剧和表演的角度来观察、分析、解释和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表演(performance)既包含了舞台上、镜头前的行动(acting),也包含了舞台之外人们的多种行动,主要有五个领域:第一,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表演;第二,仪式表演,例如一场婚礼仪式、阅兵仪式等;第三,游戏表演,如过家家、剧本杀等,通过类似活动让人体会到不同的人生,也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规则;第四,大众表演,人们进入各种生活圈层,在微信朋友圈、抖音、直播平台上有意或无意地通过展示自己的生活,;第五,职业表演,尤其是直接与人打交道、为人服务的职业,比较注重职业形象,有比较正式的职业规范和服务流程,如空乘人员。
从这个戏剧领域中,则延伸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人为什么需要表演?刘梁剑老师说,从发朋友圈这类日常自发的表演到以审美为目的舞台表演(甚至发朋友圈也能被视作一种选择性的舞台表演。除去审美联系之外,哲学和戏剧还存在另一种联系性,即他们都与观看(表象)有关。从戏剧角度来看,在观看的过程中体悟人生,从哲学角度来看,人们通过观看表象试图达到对人生、对真理的把握。这也是哲学与戏剧存在的一种天然之联系。
对哲学与戏剧做出阐述后,两位老师对“观看”进入了深入探讨。彭勇文老师以卞之琳的《断章》一诗来阐释“观看”的意义,他指出,从哲学和戏剧的角度来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时,画面中的人既是行动者、也是观看者,他是从主观的角度在看。“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时,人进入了第二自我的状态——从更高的、客观的角度来俯瞰、审视自己。“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句意味着人是天地自然中的人,他把月亮等引入到自己的生命世界中,与万物对话。“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人就从现实的世界进入到虚拟的、精神的世界,彼此产生了心灵的交融与沟通。“戏剧通过舞台上的形象、角色的行动来帮助人们观看和理解世界,哲学通过理性的思辨、语言的构建和深入的追问,也是为了帮助人们观看和理解世界”彭老师如是总结道。刘梁剑老师也对主体之观看进行了补充。他认为《断章》一诗蕴含着主客体交融的意味,当主客体进行了转换,我从一个旁观者来观看时,自我也就通过旁观者的视角客体化了,而自我审视亦是一种观看。
观看,意味着一种审美的意识。人类何时开始具有天地意识或审美意识?从古代的诗歌中可见一斑。彭勇文老师援引了唐诗《春江花月夜》来深化这个问题,通过深情并茂地诗歌朗诵,让在场观众切身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和其中的哲思。刘梁剑老师也说道,通过诗而获得人的兴发。像《春江花月夜》《登幽州台歌》这样的诗歌,将人们带入天地境界之中。当我被卷入诗中之时,我便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天地之大,我之渺小;但我之渺小却又立于天地,又彰显我之宏大。可见,诗所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戏剧也是如此,戏剧中的观看并非简单的冷静旁观,而是一种卷入状态。作为观众的人并非是用看风景的心态来看戏剧,而是卷入了戏中。这样一出戏剧,实际上也就是由演员和观众共同完成的。由此,戏剧起到了教化作用。
对谈进行到这里,主持人疑惑道,那么戏剧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彭老师借助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台词来说明:“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同时,戏剧教育给予了人们一种在场感,推动了“具身认知”的形成:当人们共处一个空间时,他们通常会积极调用身体、充分参与,这恰恰是一种情感与理性的全息体验。刘梁剑老师指出,这和儿童哲学教育非常类似。以孔子、苏格拉底为例,哲学家们通常担任着教育家的身份,他们注重哲学的教化功能。而哲学又是如何达成教育的功能?刘老师指出,这在于一起进行哲学的活动。我们当前的哲学教育不仅仅存在于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同时面向了青少年——儿童哲学。儿童哲学秉持的理念,是philosophy with children。重点在于老师和同学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大家平等地参与探讨和处理哲学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以及合作(collabration)精神与共同体(community)意识。
分别探讨戏剧教育与哲学教育何以可能后,刘梁剑老师指出一个颇受关注的关键点:哲学戏剧教育是否可能?彭老师回应说,对一个熟悉的东西,戏剧需要的正是从与众不同的视角来演绎它。一个好的戏剧,在于它是否用创造性思维或批判性思维进行别开生面的思考,并别具一格地回答这个问题。在这里,两位老师将戏剧与哲学交融起来,他们告诉了大家,艺术需要观念,哲学需要情感。
对谈之后,两位嘉宾还和现场观众就“performance”的“表演”之义、当下的教育焦虑、“生意”的商业义与形上义、本真自我和戏中之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文/吴雨荷
图/西岸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