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师生献声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北京,2018)
章含舟、何纪澎、金雯珎、云天遥(供稿)
2018年8月13-20日,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大会是继2003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2008年(韩国首尔)后第三次造访亚洲国家,按照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国际程序委员会主席里卡尔多·波佐(Riccardo Pozzo)的说法:“世界哲学大会的举办地从欧洲移步亚洲,标志着哲学的对话文明基础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此次,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的众多师生亦参与到这场对话文明之中,献声世界哲学大会。
一、主旨报告
此次世界哲学大会分为“己”(self)、“群”(community)、“地”(nature)、“天”(spirit)和“传统”(traditions)五大专题,每个专题均设有相应的主旨发言。8月17日上午9:00,杨国荣教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全会厅做了《天人共美——以“人”观之与以“天”观之的视域交融》的主旨报告,为“地”专题的第一场主旨报告。
杨国荣以生态问题作为报告的出发点。他强调生态之所以发生并成为哲学论题是因为人的存在,质言之,人走出自然并且与自然相对是生态问题的历史前提。按照中国哲学语汇,此处存在着两重视域:“以人观之”与“以天观之”。前者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理解和评价世界,后者则等观天人的内在指向,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两派立场均有其弊端:一方面,如果过度强调人的存在活动,将人类局部的、当下的利益作为考察和处理天人关系的唯一出发点,那将沦为人类中心主义式的、狭隘的“以人观之”;另一方面,如果排除了人的价值创造意识和能力,生态问题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容易导向“自然中心”论。因此,杨国荣主张“从解决生态问题的角度来看,合理的进路在于走向上述两重视域之间的交融”,我们有必要统一“以人观之”和“以天观之”这两重视角。若想达至天人的实质性统一,除了肯定天、人两个维度之外,还要关注天人之间的互动与交融,而这一过程实现于伦理与审美之中。杨国荣用“天人共美”来命名这种统一性,按照他的话来说:“从天人关系和天人互动的角度谈论问题,最终指向的是人类社会本身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圆桌会议
此外,华东师大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的老师们还组织了多场圆桌会议。8月17日,Betway必威西汉姆联知识与行动研究中心(Knowledge and Action Lab)的成员怀尔(Jean-Michel Roy)教授、何静副教授、郁锋助理教授、徐竹副教授携手日本立教大学的盖拉德(Maxence Gaillard)博士与河野哲也(Kono Tetsuya)教授,以“具身知识的新方向:认知实用主义和比较现象学”(New Directions in Embodied Knowledge: Cognitive Pragmatism and Comparative Phenomenology)为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何静报告了《走向具身性的社会维度》(Towards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Embodiment)。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具身哲学的主要发展,以及依托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发现,何静指出:在几类线上线下的社会互动中,身体与认知状态所呈现出了多种兼容性;在分析语言何以成为具身性与运动的基础上,何静揭示出身体在社会交互中所扮演的角色。
徐竹的报告题目是《实践主义视角下的具身性自我知识》(Embodied Self-knowledge in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sm)。徐竹认为当代具身哲学与生成哲学所倡导的自我知识理论是具有启发性的,两种学说均反对用表征模型来构建自我知识,转而将自我知识视为大脑-身体-环境之间耦合的适恰回应。在介绍维特根斯坦的表达理论以及批评性地阐发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实践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徐竹论证了实践主义视角下生成性自我知识理论的合法性。除了此次工作坊,徐竹亦在8月19日“行动哲学”专场做了题为《论行动的自我知识》(On Self-knowledge of Action)的报告。
郁锋报告的题目是《最小化心灵和最小化表征》(Minimal Mind and Minimal Representation)。他从当代生物学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了有机体最小化的认知单元是什么,最小化的认知单元是否需要表征。郁锋主张最小化需要一种基于行动的表征,这种表征与传统的离散式、脱离情境的表征类型有着根本差别。
8 月18日,在杨国荣教授的召集下,赫希斯曼(Hyun Höchsmann)教授、沈青松(Vincent Shen)教授、斯洛特(Michael Slote)教授和斯威特(William Sweet)教授围绕着“人类存在与意义世界”(Human Existence and Meaningful World)展开了圆桌讨论,圆桌主持人为郁振华教授。其中,斯洛特为本系特邀来宾,他以《论世界的和谐意义》(On the Harmonious Meaning of the World)为题做了报告。斯洛特指出:西方思想发展的脉络中深深地植根着身心二元论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传统肇始于早期西方思想家(比如柏拉图等)将情感与心灵相分离。在他们看来,情感关涉身体活动,心灵则可以独立于情感而存在。于是,衍生出上帝以及“上帝的形式”等概念,并造成了“怀疑论”这种消极的认知状态。不同的是,中国哲学传统则强调:无论是人际之间的活动还是人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都被阴阳原则(阴与阳之间须臾不可分离)所统摄。质言之,中国思想中存在着二元性(duality),却没有二元论(dualism)。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演化出了一种积极的哲学——身、心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理论。除了阴与阳之外,斯洛特认为气(vital energy)和太极(Supreme Ultimate)等诸多概念也对当代西方哲学的讨论有所增益。中国与西方之间呈现出一种理论互惠的趋势,尤其在形而上学方面,西方有很多东西需要师法中国哲学。
三、其他发言
除了主旨演讲与圆桌会议,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老师们亦在其他相关会场做了精彩的报告。8月14日,Betway必威西汉姆联系主任陈立新教授出席特邀会议“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世界”(Marxist Philosophy in New Era)并作会议发言。他从现代生活原则的改弦更张、现实个人的生成、合理安置主观性三个方面阐述此次会议的主题。
陈赟教授分别于8月14日、17和18日做了三场报告。第一场报告聚焦于《庄子与人的自由》,主要解析庄子对自由思想的介入视角及其贡献;第二场报告题为《庄子的小大之辩》,陈赟从有效性范围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两种传统之中的大小之辩,并做了相应的理论定位。依托上述论理基础,陈赟勾勒了“以心言小大”与“以性言小大”的区别及其归宿。陈赟于“道家哲学”(Taoist Philosophy)专场做了题为《天道与自由:庄子的进路》的第三场报告。他指出,在庄子“自由思想”的探究中,存在着一个被忽视维度,即“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由此向度出发,陈赟在天道层面对庄子的自由思想做了细致的剖析。
8月14日,副教授德安博(Paul D’ Ambrosio)以《真诚、真实与亲密》(Sincerity, Authenticity and Profilicity)为题做了报告。他从卢曼(Niklas Luhmann)提出的“身份问题”——在什么程度上,内在自我与社会角色可以被整合到一起——出发,阐发了身份形成的三种范式:(1)通过自我对社会角色的坚定承诺来构建“真诚身份”,这种模式盛行于前现代社会;(2)在现代社会,则以“真实身份”为主导,它通过在一个人的独特和原始自我的基础上创造一个社会人格而被构建;以及(3)当今社会所呈现出的以二阶观察为条件的“亲密身份”逐渐取代“真实身份”的倾向。
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助理教授尚克澜(Sean Clancy)于8月14日宣读论文《德性与概念化问题》(Virtue and the Problem of Conceptualization)。在他看来,当前哲学家存在着一种颇具影响力的观点,即拥有道德意味着拥有能够区分好坏的正确态度。但事实上,在现实中存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将“好”与“坏”概念化,并且这些方式并不总是与道德特征相关。尚克澜认为,以往对道德特征相关与否的理论尝试都是不成功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是:我们要么解决普遍化问题,要么放弃有关概念化道德相关性的理论。
8月15日,刘梁剑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心”“气”的道德哲学:王船山孟子学的当代意义》(A Moral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Doctrine of Vital Energy (Qi) and Affective Mindset (Xin): Wang Fuzhi’s Study of Mencius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的报告。通过对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的《孟子说》部分的精细爬梳,刘梁剑勾勒了王夫之道德哲学的轮廓,即以孟子思想为依托、驳告子、批释老、辨正程朱陆王之失,提出气无不善而情可为恶说,进而突显道心对于成性的意义。刘梁剑认为,王夫之的孟子学蕴含了一种基于心气概念的道德哲学,涉及道德形上学、道德生存论、道德工夫论和道德心理学等多个层次。同时,对于“人为什么应该是道德的”、“如何成为道德的人”以及“应该道德的人何以有不道德的行为”等问题,王夫之亦给出了独特的答案。
希尔贝克(Gunnar Skirbekk)教授曾任教于挪威卑尔根大学,此次作为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受邀嘉宾,出席了8月15日“哲学史”(History of Philosophy)的分组会议,并报告了《全球的哲学史观》(The Idea of a Global History of Philosophy)。希尔贝克聚焦于“全球的哲学史”并追问:我们如何定义哲学?哲学史的任务是什么?在他看来,哲学是一套包含认知主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哲学家不仅是持有一种主张,而且还要采取一种“给出和进行”的论证形式,在对话中形成哲学观念。在当代,一方面,全世界不同的哲学有着共同的挑战与认知主张;另一方面,各国家有着不同的建制发展和历史经验, 也即“多元现代性”。希尔贝克认为,在上述两重语境中研究全球哲学必须采取如下两个原则:论辩的(在全球的对话中作出响应)与情境的(非抽象和孤立的自我对话);同时,全球的哲学也意味着放弃现成的答案,重新审视问题,并提出有力的论证,考虑这些答案可能的影响以及当代的认知标准与挑战。总之,全球的哲学史就是一部全球“现代化”的历史,它关乎各国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实现。
8月18日,张留华教授报告了论文《皮尔士的推理观念》(On Peirce’ s Conception of Reasoning: Where It could Lead Us?)。他将推理作为皮尔士逻辑学毫无争议的主题。同时,立足于皮尔士作品及手稿中有关“推理”概念的阐释和分析,张留华细致地解读了其中的融贯性以及可能的冲突,从而对当前学界关于皮尔士逻辑之定位的三种叙事模式作出批判性考察。
王寅丽副教授在8月19日的报告围绕着《从阿伦特与奥古斯丁的对话看她的人道主义与去人道主义》展开。她指出:以往对阿伦特人道主义的阐述主要从“政治的人道主义”与“现象学的人道主义”两条进路切入,这无疑忽视了阿伦特对“人道”的重要洞见——人作为与他人“休戚共存之人”(homo solidaritus)。相应地,王寅丽尝试从阿伦特早年关于奥古斯丁的论文中找出阿伦特人道思想的真正起源,并将其著名概念“恶的平庸性”解释为:对“人道”条件的摧毁。
四、与会同学感想
此次,不少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同学积极地参与了世界哲学大会。在聆听师长们的发言后,大家感触良多。
云天遥同学在杨国荣教授的主旨报告结束后与笔者分享道:杨老师把生态问题归结于人的存在,也即人走出自然并且与自然相对是生态问题的历史前提。以及天人的统一性实现于伦理与审美的“天人共美”之中,此番发言使我获益良多。
何纪澎同学说到:本次世界哲学大会,借代读沈清松教授论文的机会,我参与了形而上学圆桌论坛,有幸近距离接触这一领域的多位世界著名哲学家。斯洛特教授的报告使我意识到自己以往对形而上学的见解存在着许多盲点和误区,此外,他不少有趣的洞见亦极具启发性。
金雯珎同学向笔者介绍了她对希尔贝克的理解:希尔贝克教授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在“马克•波罗”框架下与中国学术界展开广泛的交流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学术情谊,并一直延续至今。恰逢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如果说挪威哲学是在对不同智识范型的响应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与面貌,那么中国哲学界在斯堪的纳维亚经验故事的不断询唤中寻求更有效优质的表达和理解,正是彰显“大国”实践的应有之义。就此,希尔贝克教授提出“全球的哲学史”,提倡以一种宽泛的进路、开放的思想和保持批判的态度,以案例和经验从事哲学,重视现代化历程的具体经验,反思当代认知标准和挑战,尤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