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哈佛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Adam Sandel携其新书The Place of Prejudice来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进行了系列学术讲座活动。此次系列讲座共分5场,分别对应于其新书的五个主要部分,Adam Sandel通过五次讲座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了哲学上关于Prejudice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相关理论资源为Prejudice进行了辩护,肯定了作为一种situated conception的Prejudice在判断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首场讲座主题为The Case against Prejudice,于5月9日在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2102会议室举行。
Adam Sandel梳理和论述了培根、笛卡尔和康德等哲学家关于Prejudice的观点。在康德看来,Prejudice是一种其有效性未得到辩护的前判断的要素,主要包括传统、习惯、习俗、教养、自然欲望等,康德认为,这些前判断的要素将影响判断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而启蒙的本质就是超越这些要素的影响而形成某种独立的思考。而对于Prejudice的同样的指责在培根和笛卡尔那里也可以找到,培根认为诸如传统、习惯、语言等形成的偏见会对判断的真理性产生影响,并且他认为如果我们的判断是建立在非偏见的基础上,那么相应的判断就更加具有真理性。同样,笛卡尔也认为Prejudice对于真理性的判断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并且强调主体对其自身的理性的使用。
Adam Sandel随之区分了作为detached conception和situated conception的两类关于判断的模式,他认为康德、笛卡尔、培根等哲学家显然支持前一种判断类型,而将Prejudice处理为后一种判断类型从而加以否定。而Adam Sandel所要挑战的正是这种对于作为situated conception的类型的判断的这一态度,他试图表明,康德、笛卡尔以及培根等哲学家关于作为situated conception的类型的判断的理解是成问题的,而相反一种作为situated conception的判断是更为合理的,而为了达到这一观点,就需要借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资源。
在阐述了新书第一部分的主要论述后,讲座进入了提问和讨论环节。Adam Sandel与德安博老师、张容南老师以及参与讲座的其他同学就情感、非理性因素在判断中的角色、偏见与背景性知识的关系、佛教中的正见与偏见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系列讲座的第二场和第三场的主题分别为The Case for Situated Understanding: Heidegger on Being-in-the-World和The Role of Prejudice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Gadamer on Past and Present,分别于5月10日、11日在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2105教室举行。
在此两场讲座中,Adam Sandel转入对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关于Prejudice的理解。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认为我们的理解和判断总是与其所在的世界相关的,也即总是被传统以及我们所卷入的实践所塑造,所以我们的判断总是与某些未得到辩护的偏见相关,并且他们主张,确定的偏见事实上能够使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在对两者的相关思想进行详细解读的基础上,Adam Sandel提出了以Perspective来理解和阐释Prejudice的思路,这一思路认为情境性的理解概念表明所有的推理、考虑以及判断都是建基于一个确定的视角的,所以Prejudice是不可避免的。此外,Adam Sandel就视角的合理性、视角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随后进入提问和讨论环节。Adam Sandel与德安博老师、牛文君老师、易冬兰博士生及其他同学就情感性理解、本真性与理解背景的关系、文化与视角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系列讲座的第四场和第五场的主题分别为The Role of Prejudice in Moral Judgment: A Hermeneutic Reading of Aristotle和Prejudice and Rhetoric,分别于5月17日、19日在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2105教室举行。
在这两场讲座中,Adam Sandel转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道德判断的理论的解释学的解读,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中,phronesis(practical wisdom)这一概念是和情境性的理解概念相对应的,因为这一概念是和习惯、实践、教化等相关的,所以在道德领域,道德判断的基础是无法还原为纯粹抽象的原则,而是某种情境性判断。随后Adam Sandel转入对亚里士多道德理论中的这种情境性判断的详细解读,进一步论证了政治、伦理等领域的情境性的理解概念以及相应的Prejudice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而在第五场讲座中,Adam Sandel比较了Prejudice和Rhetoric(修辞)之间的关系,核心在于刻画和理解政治讨论中的情境性理解的问题。政治说服是和Prejudice密切相关的,因为政治说服不仅需要理性的成分,也需要激情等要素。Adam Sandel建议我们在一种新的视角下理解Rhetoric(修辞)。通过在处境化的理解概念中来审视修辞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政治论证的特点。我们会看到从人们生活视野中得出来的论证不一定是迎合的或操控性的。如果得到合适地构想,修辞是一种强有力的处境化理解的形式,它定义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在这两讲的提问和讨论环节中,Adam Sandel与张容南老师、易冬兰博士生及其他同学就关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的相关问题以及偏见与同情、修辞与动机、修辞与关怀伦理学的关系、普遍善于修辞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通过这五次讲学,Adam Sandel助理教授向我们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Prejudice的全新理解,并论证了Prejudice在政治和伦理生活中应占有的一席之地。他的讲课方式以提问和讨论为主,大家通过对大量案例的交流不断澄清Prejudice的含义,揭示出人类思维所具有的情境化特征。在师生间富有成果地交流互动中,这次讲学取得了圆满成功。Sandel表示他将在哈佛上课的方式带到了华师大的课堂上,也从与华师大的师生互动中收获了许多有益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