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赖贤宗讲座报道
2017-05-02

受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之邀,2017424日上午9时半,赖贤宗教授(台湾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暨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进行题为《生生之仁: 孔子仁學的詮釋發展及其與西方的對話》的讲演,本次讲座由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牛文君副教授主持。

   讲座从对当代新儒家的介绍开始,在当代情境下诠释儒家思想,孔门儒学中的仁学思想从主体性的“仁”转到本体性的生生之仁,赖贤宗教授强调在这一诠释过程中德行诠释学的重要性。讲座首先介绍了海德格尔对尼采虚无主义的剖析和超越。虚无主义的问题在于表象性思维,表象性思维是一种开显,但它必须预设遮蔽,海德格尔借助中国哲学中的天道、佛性这些本成发生用以于超越这种表象性思维,通向终极实在。赖贤宗教授把目光转向现代之后的儒家哲学发展寻求答案,在对儒家做分类和最新的发展后,介绍了林安梧、成中英、劳思光、高宣扬关于当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之后”问题的讨论,其核心是建构当代人类的生存所需要的生命哲学,从儒家哲学的内涵与观点来进行生命体验的当代诠释。他对此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赖贤宗教授本人则代表了走向本体诠释的当代新儒家哲学,摒弃了康德自律伦理学模式下的孟子哲学诠释,而是以海德格的哲学方式对儒家哲学进行诠释。赖贤宗教授对儒家生生之仁进行了深入阐发,孔子以儒家仁学体系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仁作為共通感;2.仁作為自主性与自律性;3「仁」为全德与别德;4. 天下归仁,仁作为最高善;5. 仁体,从主体的仁到本体的仁;6.「仁」作为生的创造性原理,生生之德、生生之为易;7.仁政。这七个方面相互贯通,完成对仁学的本体诠释以及仁学的生活实践。最后赖贤宗教授提及熊十力、牟宗三以本体功能阐明生生之仁,以及儒家哲学中的宇宙论、生态学与伦理学的三位一体论。

在提问环节,赖贤宗教授与同学们讨论了中西哲学比较中的方法论及其合理性等问题。在大家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