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星期五)下午3:00,在Betway必威西汉姆联闵行校区人文沙龙举办了哲学讲座“为什么欲望不是命题态度?”。本次沙龙的主持人为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的葛四友老师,评议人为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的郁锋老师,主讲人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的刘小涛老师。出席沙龙的有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的颜青山老师、葛四友老师、蔡蓁老师、张容南老师、宗德生老师以及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的部分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主讲人刘小涛老师在报告一开始介绍了本次沙龙的学术背景。自罗素以来,当代哲学家普遍认为,“信念”、“欲望”、“怀疑”之类的心理状态都是“命题态度”。哲学家普遍相信,他们对命题态度报道语句的意义(真值条件)分析和逻辑分析,可以同等有效地运用于“信念”和“欲望”。对有些哲学家而言,哪怕强烈意识到“欲望”和“信念”在本质上的差别,他们也仍然乐意承认——“‘欲望’是一种区别于‘信念’的命题态度”。然而,主讲人认为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而且,它的产生原因有值得思考之处,特别是语言对于思想(以及我们的哲学)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讲座背景介绍完之后,主讲人指出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首先,主讲人分析了这一观念产生的原因;其次,主讲人叙述了一种已有的反驳这一观念的思路;之后,主讲人发展了两个独立的论证,以期表明这一观念的悖谬;最后,主讲人希望和大家展开一些拓展性的评论,并简要总结全文。
紧接着,主讲人指出要预先说明的是,因为命题的形而上学研究还没有特别一致的意见,在这次讲座中,主讲人暂时假定一种对命题(以及命题内容)的通行理解:即根据弗雷格的理念,视命题为真值载体,是一个陈述句所表达的概念内容;而命题内容多少可以某种方式被表征在认知者的大脑里(但我们不需要进一步假定它们是如何被表征的)。不过,主讲人指出会尽可能不让随后的论证依赖于所假定的命题形而上学。
至此,此次讲座正式开始。首先,主讲人指出与人类对“欲望”的思考想比,“命题态度”这个术语的年龄堪称稚嫩。以事后之见来看,分析哲学家之所以引入这个术语来解释信念、欲望之类的心理状态,出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原因;在原因的链条里,可以识别出以下几个因素。第一个首要原因,是因为弗雷格哲学引起的关注,特别是与信念报道语句产生的内涵语境相关的语义学问题。保真替换原则在内涵语境下的失效,促使弗雷格引入“间接指称(即表达式的通称涵义)”概念来解释形如“Russell believes that Frege is the author of on Sense and Reference”的语句中所包含的从句为整个语句所作出的语义贡献。对意义理论的追求和对弗雷格方案的些许不满,让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关心起内涵语境来。所以,将“信念”称之为“命题态度”即是出于这样一个背景。第二个重要因素在于,对英语国家的哲学家而言,“desire”、“want”、“doubt”、“expect”等等语词,都可以像“believe”一般嵌入到相同的语言结构中,嵌入的结果是产生一个内涵语境并因而导致同样的语义学问题和逻辑问题。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分析哲学运动声誉日隆所形成的理智气候,特别是早期分析哲学家对语言和思想之间关系所秉持的哲学立场。二十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相信,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对思想的研究依赖于一种语言哲学。
其次,主讲人指出根据Ben-Yami 的观察,不是所有的心理状态(信念、欲望等)归属语句都具有“S Vs that P”的语句形式,并且,它们也常常不能被“翻译”成标准形式。既然许多心智状态都不能用标准的语句形式来进行表达,那么,仅仅依据语句表达形式(或者英语语法),就不能成为断言心智状态是命题态度的充分理由。然而,根据Ben-Yami的判断,除此之外,哲学文献并没有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论证。因此,他断然否认信念、欲望之类的心智状态都是命题态度。
紧接着,主讲人开始陈述他对于反驳欲望是命题态度的两个论证。第一个论证是:(1)动物的欲望不是命题态度;(2)人类和动物共享一些欲望;(3)因而,至少相当一部分人类欲望不是命题态度。(4)因而,欲望在本质上不是命题态度(哪怕有部分欲望是命题态度)。因为推理步骤简单,这个论证的逻辑力量易于衡量。重要的是,它的两个前提都还需要做点进一步的辩护。前提(1)远非自明,它的合理性基于维特根斯坦和戴维森等人对动物信念的反驳。主讲人的第二个论证依赖于不一样的观察:(1)信念是典型的命题态度;(2)命题态度的表征内容所遵循的逻辑是谓词逻辑;(3)欲望的表征内容不遵循谓词逻辑;(4)因而,欲望不是命题态度。这个论证的基本理念在于,信念是典型的命题态度,信念的表征内容(即命题)遵循谓词逻辑,但欲望的表征内容(不管它是什么)并不遵循谓词逻辑;其推理形式不过是利用了莱布尼兹律。主讲人指出大家有可能对论证前提中的“谓词逻辑”深表怀疑。然而,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论证中的“谓词逻辑”字样不起实质性的作用。主讲人指出,倘若未来我们发明或发现了比谓词逻辑更好的工具,可以用来刻画命题的结构以及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比如“X 逻辑”,那么,在用“X 逻辑”替换“谓词逻辑”之后,这个论证会仍然有效。在同样的意义上,我们却没有理由认为欲望的表征内容也遵循谓词逻辑。欲望是命题态度的论断,原是参照信念是命题态度的判断建立起来的。后者的实质在于断定:信念都含有特定的命题内容,相信的态度体现了主体和特定命题之间的关系。然而,基于对他人的观察,或者自身内省的经验,我们大体可以说,欲望并不受逻辑约束。
最后,主讲人指出上述两个论证,归根到底只有一个目的,即要把“欲望是命题态度”这颗沙砾从米缸里剔了出去。经验是否一定包含命题性内容(或者说,是不是有概念内容)的当代争论对于心灵哲学和知识论都非常重要。欲望是命题态度(因而有命题内容)的说法是否已经对哲学的某些讨论产生有害影响,这一点尚不明朗。这个现象本身,以及我们所作出的考察,或许都有一种令人警醒的作用,既让我们留意语言影响哲学的方式,也让我们对任何一个从语言的本质到世界的本质的推理保持三分警惕。
在讨论环节,参与沙龙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郁锋老师作为评议人就此次讲座进行了一个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个问题:(1)主讲人提出“欲望不是命题态度”这一问题的真正的目的或动机是什么?(2)主讲人陈述的两组论证的前提和结论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3)语言与思想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脱离语言去理解思想还是通过语言去理解思想?(4)欲望与信念是否有关系?(5)欲望最终的落脚点究竟在哪?对此,主讲人一一做了回应,会场气氛热烈,持续了2个多小时才告结束。